心臟起搏器的電池一般可用6—9年,有的可能達14—15年,具體要看患者的病情和醫生的水平。所以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往往面臨著更換電池的問題。近日,德國媒體稱,今后,為心臟起搏器和其他電子植入設備更換電池將成為歷史。美國的一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能從人體器官的自然運動中獲取足夠持續維持心臟起搏器運轉的電能的儀器。以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尚佩恩分校的約翰·羅杰斯為首的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月刊上公布了這一成果。
據德國《世界報》網站1月20日報道,研究人員寫道,“心臟和肺部的運動是患者在世期間取之不竭的能量來源!彼麄兝玫氖撬^的“壓電效應”:特定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而變形時,產生電壓。
報道稱,所使用的材料鋯鈦酸鉛由鉛、鋯、鈦和氧元素構成。將大量用這種材料制成的微小帶狀體緊密嵌入金屬層,再由生物相容性人造材料進行包裹。由此一來,這種超薄能量制造器可被直接縫補到某一器官上。
報道指出,該儀器帶有一塊微電池,用作所產生電能的臨時存儲器。試驗中,單層能量制造器可產生最高3.7伏電壓。多層連通后則可提供約8伏電壓,完全可以滿足心臟起搏器運轉所需。
據報道,為測試這一裝置的耐久性,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將其前后彎曲了2000萬次。試驗后并未發現疲勞跡象。隨后,研究人員又在牛、羊和豬等內臟器官與人體大小相似的動物身上測試了該裝置,并發現右心室跳動可提供最高電能。
目前,心臟起搏器和相似儀器攜帶者必須為更換電池定期接受手術,由此面臨感染等風險。該科研團隊指出,這種新型能量制造器可避免此類風險,同時降低公共醫療成本。